----------------------
#SilverEssay
关于“不要回头”,“不要开门”,“永不复还”:
之前想要写一篇关于“不要回头”的文学和意象学赏析,我举出的例子是:
1. 古希腊-罗马神话中,俄耳甫斯想要将亡妻欧律狄刻从阴间带走,却忍不住破坏了与冥王的戒律而回望,妻子于是又再度跌落冥渊。
2. 日本神话中,伊邪那岐想要把伊邪那美从黄泉带回,伊邪那美警告他不要回头看自己,但伊邪那岐因为好奇回头,发现伊邪那美俨然已是腐尸一具,因此与她决裂,独自回到了阳间。
3. 圣经中,上帝毁灭恶城索多玛和蛾摩拉时,恩准义人/信徒罗得一家逃离,但罗得的妻子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正遭毁灭的家乡,于是她化作了一尊盐柱。
我那时问我的partner:为什么?为什么回头就会变成这样?
TA的答复很简单:因为回头就会看见。
——因为一回头就会看到残酷的真相:爱人已经死亡的事实,家乡已经覆灭的事实。
只要不回头,你就还不算失去了一切:你还可以保有爱人的幽灵,也可以保有对家乡的眷恋。 因为你还可以心存幻想,在不去感知那个残酷的真实之前,你还可以幻想一切的其他可能性。
但是人是很难不回头的。
首先是因为事实就摆在眼前。再有就是之前看到有网友说过,“那种回头来源于内心中一瞬的塌陷,也就只因有那一瞬的塌陷,就一切都完了。”
对逝去之物的爱就是这样,因为怀恋所以不堪回首,因为一旦回首就要接受它已经逝去的现实。 但是不回首也是不可能的,哪怕你能靠回忆、靠幻梦、靠谎言、靠艺术再创作来保有对逝去之物的这份爱,也难免会有连自己也不相信它依然还在的瞬间,而这一点点的不信就足以让怀恋之物的虚影被现实打破。
《燃烧女子的肖像》的结局也是这样:我要你承认对我的爱,就不得不让你也直视失去我的现实。 但即使那样,也还是请你回头,向我看过来吧。
(1/?)
source
#SilverEssay
关于“不要回头”,“不要开门”,“永不复还”:
之前想要写一篇关于“不要回头”的文学和意象学赏析,我举出的例子是:
1. 古希腊-罗马神话中,俄耳甫斯想要将亡妻欧律狄刻从阴间带走,却忍不住破坏了与冥王的戒律而回望,妻子于是又再度跌落冥渊。
2. 日本神话中,伊邪那岐想要把伊邪那美从黄泉带回,伊邪那美警告他不要回头看自己,但伊邪那岐因为好奇回头,发现伊邪那美俨然已是腐尸一具,因此与她决裂,独自回到了阳间。
3. 圣经中,上帝毁灭恶城索多玛和蛾摩拉时,恩准义人/信徒罗得一家逃离,但罗得的妻子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正遭毁灭的家乡,于是她化作了一尊盐柱。
我那时问我的partner:为什么?为什么回头就会变成这样?
TA的答复很简单:因为回头就会看见。
——因为一回头就会看到残酷的真相:爱人已经死亡的事实,家乡已经覆灭的事实。
只要不回头,你就还不算失去了一切:你还可以保有爱人的幽灵,也可以保有对家乡的眷恋。 因为你还可以心存幻想,在不去感知那个残酷的真实之前,你还可以幻想一切的其他可能性。
但是人是很难不回头的。
首先是因为事实就摆在眼前。再有就是之前看到有网友说过,“那种回头来源于内心中一瞬的塌陷,也就只因有那一瞬的塌陷,就一切都完了。”
对逝去之物的爱就是这样,因为怀恋所以不堪回首,因为一旦回首就要接受它已经逝去的现实。 但是不回首也是不可能的,哪怕你能靠回忆、靠幻梦、靠谎言、靠艺术再创作来保有对逝去之物的这份爱,也难免会有连自己也不相信它依然还在的瞬间,而这一点点的不信就足以让怀恋之物的虚影被现实打破。
《燃烧女子的肖像》的结局也是这样:我要你承认对我的爱,就不得不让你也直视失去我的现实。 但即使那样,也还是请你回头,向我看过来吧。
(1/?)
source
人太多大部分是漫无目的地走
#博客更新
“没人给你过生日吗?”朋友在一次闲聊中这样问我。我心头一颤,回过神来才想着自己已经19岁了,到底多久没有过上一个正式的生日了。“身边大家都不互相庆生,就不是很重视喽”我应付地回到。记得那时我还在上小学,破天荒的过上了生日,姥姥和舅舅竟然到我家来还给我带了蛋糕,那时我没想过以后过不上这样的生日,那时只有开心。小时候的快乐很简单,大概是五毛钱的辣条,开心就大声笑,难过就表现在脸上,悲伤就哭出来,从不畏惧表达。大概是当时有父母的撑腰或是儿时的单纯吧,小时候的父母还有哥哥在我心里都很强大,强大到可以满足我能想到的任何事情。不知从哪段时间起,我慢慢了解到了“现实”,它告诉我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有价格的,没有足够的经济就无法去做到某件事情,起初我不相信,我把心爱的玩具赛车拿去学校和同学们一起比试速度,看着他随意一跑的距离就以是我的极限,“这是我爸爸从外地买的”这句话从我耳边飘过,慢慢的,我意识到童年也是有价格的。大多数同学选择了沉默不语,我也是其中的一员。后来心里就慢慢种下了自卑的种子,和别人聊天表达自己的观点时,我会感觉到很不自在。“我觉得粒上皇的板栗比较好吃,你觉得呢”,“还行吧”我不敢说我没吃过,可能那样我认为比别人落后了。我总是这样,一边认清了现实却又不敢去接受,就这样把自己封闭起来,等着哪天我吃上了各种店的板栗再去说我的观点。 就这样,我是村里长大的孩子,小学和初中都算是在农村上的吧,条件并不是很好,好在当时要争一口气,考上了镇上普高的小班,当时可高兴了,我觉得终于可以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了。全家很重视我的学业,在上高中的三年基本是我说东就是东,妈妈可以为了我很早起来去买早饭。高中的同学家境基本都很好,都算是小康吧(因为小班可以托关系进)当时和他们相处,我就慢慢忘却了我是乡下走出来的。在这期间,和初中同学交谈,我多了一份虚无缥缈的自信。三年过的很快,又因为疫情的原因,在学校的日子大概也就两年,现在想想当时是真好啊,家人就在身边,我也不需要考虑现在要考虑的各种问题,只知道把每一场考试都做好就行了。初中的时候成了班里的活宝,没想到高中时也是,他们给我起了个“6班人气王”这个称号,我觉得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很有意义,所以基本能接受各种无下限的玩笑。高考完之后,我想我终于能去别的地方见见世面了,于是我把志愿填在了繁华的上海,想着这下我就算是“有见识”了吧。随着迈入大学的大门,哥哥在门外目送我,我回了一下头看着他,好像在说“我可以的!”。 再回头,我已经大三了。所以成长带给我的是什么呢,我感觉自己好像还是从前的那个小孩。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,懦弱,不敢交流,以他人为中心。上了大学后,我经常在深夜emo,多是因为现实和自己的理想不一样吧。过了那么长的时间,我并没有学会好好学习,也没有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,就只是经常发呆有一搭没一搭的想着事情。又会因为某一瞬间想起以前生活里的某一时刻、一个地方或是一个人而纠结到半夜睡不着,或是白天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悲伤不已,但这些似乎都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,我像疯狂嗑药一样贪婪地令这一切发生。我觉得我应该只能活在偶然间的回忆里吧。小时候想去大城市看看,长大后来到上海站在外滩的围栏边,我抬头望着对岸的CBD心中却没有一丝波澜,这些像是我的一个老朋友,经常在我的幻想里出现,长大就是可以活在大城市吗? 直到某一天过年走亲戚,不再跟着我爸一起去,而是我和我哥。那天我、我哥和表哥,我们一起喝了个烂醉,哥哥还在喝酒时一直提醒我别喝那么多。那天喝了好久,久到忘却了时间,只知道要起身离开的时候天色已有点昏暗,我还是没能表达出我沉溺已久的想法,我想是喝的不够多吧。回去的时候坐在哥的车里,我坚持说我喝的不多没事,眼睛望着窗外,看着外面的车流,我知道自己再也变不回那个单纯的小孩了。 我总是和身边朋友打趣道“这也太搞了吧”“抽象完了,孩子”.......却只敢在喝酒后与朋友说说心里话,讲讲我的经历,谈谈我的感受,但还是吞吞吐吐说了半天才说出“加油”。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,我开始渴望喝醉,好像只有那时我是真真正正的我,却还是有只无形的手拉着克制我去表达。别人总说我情绪稳定,但生活中我总是阴晴不定,欠缺表达就总是平淡。朋友无聊的问我“要去干啥”我总是回“我也不知道”,但其实我想说就这样陪着我就好,只要和你一起干啥都行。 我也有自己的理想,也有不切实际的期待,想去更远的远方,也有自己生活的节奏,晚上吃完饭没事的时候会偶尔去公园散步,戴上耳机听着歌发呆,或是跑步就好。喜欢安静和规划,但又因为随性做一些不太正常的事情。我知道自己不是什么有天分的人,也不是很努力的人,每次上课都害怕轮到我发言,我总是害怕在很多人面前说话。非常羡慕那些能在人群里侃侃而谈的人,但自己又很难成为他们。我警惕所有令我迷恋的事物,以防止失去后的痛楚。抑郁就像你玩一个游戏太长时间,已经厌倦了,然后就退游了,但是人生这场游戏你不能退游,就只能抑郁了。我想:只要我用最真挚的感情去演奏接下来的人生就好了吧。 “人太多大部分是漫无目的地走,听着歌想念一个人心痛也不说...”
source (author: 棒无)
Invalid media: audio (
#博客更新
“没人给你过生日吗?”朋友在一次闲聊中这样问我。我心头一颤,回过神来才想着自己已经19岁了,到底多久没有过上一个正式的生日了。“身边大家都不互相庆生,就不是很重视喽”我应付地回到。记得那时我还在上小学,破天荒的过上了生日,姥姥和舅舅竟然到我家来还给我带了蛋糕,那时我没想过以后过不上这样的生日,那时只有开心。小时候的快乐很简单,大概是五毛钱的辣条,开心就大声笑,难过就表现在脸上,悲伤就哭出来,从不畏惧表达。大概是当时有父母的撑腰或是儿时的单纯吧,小时候的父母还有哥哥在我心里都很强大,强大到可以满足我能想到的任何事情。不知从哪段时间起,我慢慢了解到了“现实”,它告诉我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有价格的,没有足够的经济就无法去做到某件事情,起初我不相信,我把心爱的玩具赛车拿去学校和同学们一起比试速度,看着他随意一跑的距离就以是我的极限,“这是我爸爸从外地买的”这句话从我耳边飘过,慢慢的,我意识到童年也是有价格的。大多数同学选择了沉默不语,我也是其中的一员。后来心里就慢慢种下了自卑的种子,和别人聊天表达自己的观点时,我会感觉到很不自在。“我觉得粒上皇的板栗比较好吃,你觉得呢”,“还行吧”我不敢说我没吃过,可能那样我认为比别人落后了。我总是这样,一边认清了现实却又不敢去接受,就这样把自己封闭起来,等着哪天我吃上了各种店的板栗再去说我的观点。 就这样,我是村里长大的孩子,小学和初中都算是在农村上的吧,条件并不是很好,好在当时要争一口气,考上了镇上普高的小班,当时可高兴了,我觉得终于可以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了。全家很重视我的学业,在上高中的三年基本是我说东就是东,妈妈可以为了我很早起来去买早饭。高中的同学家境基本都很好,都算是小康吧(因为小班可以托关系进)当时和他们相处,我就慢慢忘却了我是乡下走出来的。在这期间,和初中同学交谈,我多了一份虚无缥缈的自信。三年过的很快,又因为疫情的原因,在学校的日子大概也就两年,现在想想当时是真好啊,家人就在身边,我也不需要考虑现在要考虑的各种问题,只知道把每一场考试都做好就行了。初中的时候成了班里的活宝,没想到高中时也是,他们给我起了个“6班人气王”这个称号,我觉得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很有意义,所以基本能接受各种无下限的玩笑。高考完之后,我想我终于能去别的地方见见世面了,于是我把志愿填在了繁华的上海,想着这下我就算是“有见识”了吧。随着迈入大学的大门,哥哥在门外目送我,我回了一下头看着他,好像在说“我可以的!”。 再回头,我已经大三了。所以成长带给我的是什么呢,我感觉自己好像还是从前的那个小孩。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,懦弱,不敢交流,以他人为中心。上了大学后,我经常在深夜emo,多是因为现实和自己的理想不一样吧。过了那么长的时间,我并没有学会好好学习,也没有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,就只是经常发呆有一搭没一搭的想着事情。又会因为某一瞬间想起以前生活里的某一时刻、一个地方或是一个人而纠结到半夜睡不着,或是白天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悲伤不已,但这些似乎都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,我像疯狂嗑药一样贪婪地令这一切发生。我觉得我应该只能活在偶然间的回忆里吧。小时候想去大城市看看,长大后来到上海站在外滩的围栏边,我抬头望着对岸的CBD心中却没有一丝波澜,这些像是我的一个老朋友,经常在我的幻想里出现,长大就是可以活在大城市吗? 直到某一天过年走亲戚,不再跟着我爸一起去,而是我和我哥。那天我、我哥和表哥,我们一起喝了个烂醉,哥哥还在喝酒时一直提醒我别喝那么多。那天喝了好久,久到忘却了时间,只知道要起身离开的时候天色已有点昏暗,我还是没能表达出我沉溺已久的想法,我想是喝的不够多吧。回去的时候坐在哥的车里,我坚持说我喝的不多没事,眼睛望着窗外,看着外面的车流,我知道自己再也变不回那个单纯的小孩了。 我总是和身边朋友打趣道“这也太搞了吧”“抽象完了,孩子”.......却只敢在喝酒后与朋友说说心里话,讲讲我的经历,谈谈我的感受,但还是吞吞吐吐说了半天才说出“加油”。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,我开始渴望喝醉,好像只有那时我是真真正正的我,却还是有只无形的手拉着克制我去表达。别人总说我情绪稳定,但生活中我总是阴晴不定,欠缺表达就总是平淡。朋友无聊的问我“要去干啥”我总是回“我也不知道”,但其实我想说就这样陪着我就好,只要和你一起干啥都行。 我也有自己的理想,也有不切实际的期待,想去更远的远方,也有自己生活的节奏,晚上吃完饭没事的时候会偶尔去公园散步,戴上耳机听着歌发呆,或是跑步就好。喜欢安静和规划,但又因为随性做一些不太正常的事情。我知道自己不是什么有天分的人,也不是很努力的人,每次上课都害怕轮到我发言,我总是害怕在很多人面前说话。非常羡慕那些能在人群里侃侃而谈的人,但自己又很难成为他们。我警惕所有令我迷恋的事物,以防止失去后的痛楚。抑郁就像你玩一个游戏太长时间,已经厌倦了,然后就退游了,但是人生这场游戏你不能退游,就只能抑郁了。我想:只要我用最真挚的感情去演奏接下来的人生就好了吧。 “人太多大部分是漫无目的地走,听着歌想念一个人心痛也不说...”
source (author: 棒无)
Invalid media: audio (
ipfs://QmNzKCb1BfQVnkpuPqvKbNgwTEgR97TThZssmwzTcCwWNs
)什么都不想干 无聊
等待之后 依旧是无聊
OK,我都理解
等待之后 依旧是无聊
OK,我都理解
----------------------
你越正义,越试图追求良善,那么你变会越孤单
世上的人,多是功利的
其他人在你用来实践良善的时候用来追求功利,结果也自然是好人无好报
这便是这个地狱的运行逻辑
source
你越正义,越试图追求良善,那么你变会越孤单
世上的人,多是功利的
其他人在你用来实践良善的时候用来追求功利,结果也自然是好人无好报
这便是这个地狱的运行逻辑
source